澳过来人经验分享:打工能锻炼口语?

出国以前还是有一些美好的幻想的,觉得自己可以打打工,既锻炼了生活能力,还可以接受语言环境的熏陶,可是真正来到这里后才明白,不管在哪里,薪水越高的工作,对语言的要求也越高,而吃苦耐劳永远是必备的品质。

刚进入大学时有一种新鲜感。学期伊始,往往是第一周,校园里各种社团摆得满满当当,拉开架势募集新鲜血液,各种展台令人目不暇接。我看到有个展台后面有个和善的老太太,展台上书:work expo,当时一直想找一个兼职做,急打听之,老太给了我一张宣传单,两周后学校里会有各种兼职的展示会,邀我参加,当时感觉一片光明。

那天,兴冲冲滴赶到招聘会地点,人还不少,每个人都要填一张表,手臂上盖个章才能入场,里面工作真是应有尽有,从家政nanny到国防雇佣兵。在几个摊位前徘徊了一会儿,发现专业限制(IT、会计等)暂且不提,可雅思要求基本都是……四个8,(不是平均分8哦亲)登时眼冒金星,看看自己的英语水平,日常生活对话都不能应付自如,上台自我介绍依然如临大敌……虽然展会上人流如织,不同肤色的人都相谈甚欢,但是你不久就会发现,主动接近你套近乎的都是只是想让你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,好完成自己社团或公司的推广业务的sales person而已。

其实初到澳洲,打工的机会说难找也不难,如果英语能力很强,在校内也可以找到不错的工作,招聘信息在学校的官网上都有,如后勤服务、学生活动组织人员,大着胆子去跟授课老师打听也可以。还有澳洲不少大学都会有“学生助教”,如果你在某门课程的考试进入前几名,学校就会主动伸出橄榄枝,邀请你担任学生助教,在网上回答其他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,薪水还比较可观。校外的大部分工作机会就在购物中心、果汁店、咖啡店、肉店、海鲜铺,面包店等等,这些地方客流量大,因为是低端劳动力,所以员工流动性大,随时都可能需要人手。 万事开头难,第一步很关键,而这时,有一个好的渠道就很重要。最简单的是通过朋友介绍,问认识的同学有没有工作正在做,是否需要人。稍微方便一点的就是在网上刷帖子,从华人聚集比较多的论坛了解信息。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简历直接放到商铺的柜台上。简历不需要中规中矩,英文名+联系电话+三言两语的个人描述(英语水平、性格)就够了。反正一开始是要试工的,所以不需赘述。另外如果想融入澳洲社会,肯定要尽量选择澳洲local开的店。

注意刚到澳洲的时候就要尽早申请一个税号,在移民局官网可以在线申请,通过信件邮寄的方式得到,要等一两个星期左右。得到税号后可以输入到银行的个人账户页面里,不仅可以退税,打工时一些雇主也需要你提供税号。但是记得不要把税号泄露给不相关的人。

在找工作时也要注意提高警惕,因为很多无良老板会以试工为名免费使用劳动力。所以在认识新的雇主时一定要先把话讲清楚,约定好试工的期限和工资,苗头不对就趁早闪人。时薪一般是10刀,但是越偏僻的地方或是华人区,可能会低一点,而市中心等繁华地带,14刀也是平常。

既然是打工,工作是绝对不会轻松的,这时就男女有别了,男生往往就是需要做一些脏活累活,而女生有更多的机会出现在前台接待顾客。在咖啡馆打工,工作基本就是端盘子+收盘子+收拾桌子+洗碗+洗地板,虽然有洗碗机,但高峰期的时候还蛮累的,一波又一波的盘子碟子刀叉调羹,混着各种油腻腻的残羹冷炙烂菜叶堆在池子旁边,要赶紧洗完,迅速地把它们分门别类地整理好,送还给前台或厨师,那感觉简直就是真实版植物大战僵尸,晚上关门的时候,还要清洗厨房、大扫除。如果会做咖啡,那就好很多,可以在当地的职业学院学个小的咖啡课程,学费100刀左右,了解一些基本的拉花技巧,这样直接去店里做barista,在前台更容易与人接触,尤其是与澳洲人接触。

一开始在打工的时候,的确很少有用到什么口语,但是听力绝对是突飞猛进。在与顾客有限的接触中,经常会因为英语说得不够好而张口结舌。他们在和你说话的时候,是不会放慢语速的,而是该说什么说什么,而且是澳大利亚那种口音和用词,根本不是国内上学听到的美音或英音,让人不太适应。所以当他们突然对我提出一句问题,我可能只能听到一两个关键词,要是问第一遍“I beg your pardon?”,他们还会换种说法,但问两遍的话,他们的眼神就是“can you speak English?”的那种不耐烦,要么就不问了,要么就直接叫老板,所以每次我都精神高度集中,结合他们的表情等上下文,加上连蒙带猜,总是能顺利过关,比如要刀叉,要水,叫我催厨师上菜。但也有不灵的时候:比如:

场景一:一群澳洲女人嗨皮的聚会,我端上一盘三明治:

某女:“lovely!We have ordered blah blah blah……so do you blah blah blah we can blah blah blah 啊呜嘿呀咿呸!@#¥%% served?“

我:“……嗯哼……“(试探性地点头,一动不动,大脑使劲运转,回忆她说的话)

众女:“……”(一齐看着我,全体静默,气氛尴尬)

我(故作镇定,整个场面我要hold住):“(皮笑肉不笑)anything else? Can I help you?”

某女:“a plate, I said can you give us a plate so~we~can~share~!”

我:“耶耶耶耶!Plate Plate !!!got it !”(转身落荒而逃,心想你们早说英语不就好了!哼!)

场景二:一对父母带着一儿一女还有一个小baby在欢乐地吃中饭,我给小baby端上一份汉堡+薯条+蔬菜沙拉。

小baby抬起头,用湛蓝湛蓝的眼睛看着我,问:“is this cheaper without salad?”

他的声音奶声奶气的,cheaper 也是典型的澳洲发音,我问了两三次也听不清,还以为他说的是chips,所以一直表示听不懂,小男孩很不高兴,眉头也皱了起来,这时候他妈妈用眼神制止了他,补了一句:“he doesn’t like the salad.” 这时候我才理解了,原来是“不要蔬菜能不能便宜点”。心里默默流泪,学了这么多年英语,连个小baby的话都听不懂。

场景三:一对老夫妇面对面,老太太已经在吃自己那一份了,我给老头端上食物。

老太太抬头很不满地看着我:“¥%&%¥#……&&&”(因为年纪大,所以发音不是很清楚)

我有点紧张,不会是做错什么事了吧?

老头倒是和善,对我说“you have to serve two dishes at one time.”

类似这种情况,这种普通的抱怨“就不能两个人的饭一起上吗?”,如果当下听不懂,还说“pardon?”让人家再说一遍,实在是太败兴了。

这种有点尴尬的例子还有很多,但是我会反思交流中出现了什么问题,该如何应对,还会把一些例子记到本子上,久而久之,也慢慢开始适应,甚至渐渐有种如鱼得水的感觉,因为当你熟悉了工作场所后,你的潜意识也随之开始熟悉这里出现的语言,那些问问题的套路也慢慢扎根在大脑里,刚开始我甚至晚上做梦都会梦到有客人问我拿东西。咖啡的种类、蛋黄酱还是番茄酱、黑胡椒还是白胡椒、矿泉水还是直饮自来水……熟悉之后,听别人问问题,刚听上半句就差不多能猜到下半句,虽然看到印度人长相的冲我搭话,还是会下意识的心跳加速,因为一遍听懂还是挺难的,最喜欢的是那些老头老太,人比较和善,语速也慢。

听力进步是不知不觉的,但口语却要有意识地去培养,第一就是要察言观色,不要只用耳朵听,而是要用眼观察,看看他缺什么、需要什么,这样才能了解其意图,说出的话才会切中要害。第二是要做个有心人,如果想要和外国人对上话,不仅仅要学会日常用语的寒暄,也要留心他们的衣食住行。比如他们喝的水一般就有好几种:tap water(自来水,即直饮水)、still water (纯净水)、sparkling water(苏打水),后两种一般是我们所理解的“瓶装矿泉水”。这是澳洲生活中最不起眼的词汇了,但是却暗藏着文化差异。比如我们中国人喝的水,要么是烧开的白开水,要么是“矿泉水”,但是澳洲人都习惯直接一开水龙头喝自来水,而瓶装水也很少用“mineral water”(矿物质水?)这种词。另一个例子是,有个女人来肉店买肉,问有没有gluten-free的香肠,也就是“无麸质”的香肠。肉类有无麸质是澳洲当地超市和肉店里非常常见的分类,因为西方人中有一部分人对谷物中的麸质过敏,而当时在场的几个生活在澳洲很久的老华人都一直听不懂,因为中国人的餐桌上没有这种概念。其实很多沟通障碍就是这些小问题积累而成的。

第三,也是最重要的,态度要开朗积极,说话带着笑,遇上态度不好的人也不要气馁,要坚持乐观。我的一个同学在打工的时候就被人家问有没有“serviette”,他没听说过这个词,那个澳洲老头一脸震惊地说:“你连那个都不知道?for god’s sake……”其实就是“餐巾纸”的流行说法。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,我们一般都知道tissue、napkin这些词,serviette比较少用,就算遇上听不懂,也不必有抵触情绪,一笑了之就行了。别说中国人,其他英语国家也未必所有词都跟澳洲英语兼容。在澳洲的课堂上,一个英国来的老师就告诉我们,她去药店买创可贴,人家却听不懂,她说的词是“plaster”,而澳洲人的常用词是“sticky tip”,而中国学生学到的“创可贴”的标准词汇是“band-aid”。一个小小的创可贴都有这么多称呼,我们学习的心态更要淡定一点了。其实,很多人发现留学生中,女孩子的口语要比男生好,进步也更快,部分原因应该也与说话的态度有关,因为很多女孩子在说英语的时候都非常活跃,态度热情,而男生普遍严肃,这一点上应该适当向女生学习哦。

总之,口语只有勇敢地说出来才可以进步,但是最后笔者还是多说一句,在英语语言环境下,口语是一个宽泛的概念,打工时的闲聊是极其有限的,而且话题往往局限于工作内容以及当地人的日常生活,提升空间有限。如果想要真正得到口语的提高,听广播,做演讲练习都是必不可少的,所以,也不要把业余时间都放在打工上, 多多练习语言能力才不辜负家人的期望,而且,语言能力才是找到更好工作的保证!

(网络采编;图片来自百度)

Check Also

2023年留学生落户一、二线城市政策最全汇总,建议收藏分享!

落户一直是广大归国发展的留学生 …

发表回复